愤怒!“为了钱,有些人竟连国家地图都敢改!”
3月21日,青岛海关通报,该关隶属黄岛海关查获2.8万余张“问题地图”。经权威部门鉴定,这批近3万份的“问题地图”,存在严重问题:台湾地区居然被标注为一个“国家”、中印边界标注错误等。这样一批错漏百出的“问题地图”,原本要出口至境外。很难想象,若非青岛海关及时查获,其将造成怎样的恶劣影响……就在青岛海关通报的同一天(21日),山东省自然资源厅、省“扫黄打非”工作小组办公室、省新闻出版局、青岛海关、济南海关联合在青岛市举办“问题地图”查处情况现场通报会。在青岛市委保密部门的指定场所,803箱、28908份“问题地图”被运上粉碎机传送带,现场全部销毁。
《印度教徒报》网站、英国《独立报》、美国《新闻周刊》等不少国外媒体都跟进报道了中国销毁近3万份“问题地图”的消息。英国《每日邮报》由此事联想到了此前错用“问题地图”的不少外国企业,并以美国盖璞(GAP)公司为例,称该公司用未包括台湾、藏南等地的地图作为衬衫图案,最终道歉。
“过去几年,北京一直在加强对地图制作和发行的管理。”文章总结道。
《印度教徒报》则引用中国专家的话称,中国在地图市场上所做的是合法和必要的,因为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一个国家重要的事情。虽然报道时难免添油加醋,但在不少外媒看来,中国处理“问题地图”的力度值得肯定。
地图无小事,关系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、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。“未审核、冒用、出口……”在搜索引擎中输入“问题地图”几个字,结果令人感到触目惊心。就在青岛市销毁“问题地图”的三天前(18日),深圳海关刚刚通报,该关日前破获一起走私出口“问题地图”案。令人震惊的是,“涉嫌侵犯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”的地图竟然多达30万余张,其中26万余张已经出口荷兰!所幸,这批地图被办案人员紧急追回。而在郑州海关今年1月通报的走私“问题地图”案中,近2万张“问题地图”被伪报为“旅游海报”欲出口至德国。终被郑州海关查验发现。屡禁不止的背后,不禁让人想问:这些地图究竟如何产生?又为何出现明显错误?
在国内媒体的相关报道中,这些地图的生产过程有着“相似之处”:·青岛海关查获的“问题地图”由安徽合肥某公司出口至境外某国,该公司收到国外客户的地图招贴画图样后,未向有关部门提交审核,直接委托另一企业加工生产。·深圳海关查获的“问题地图”由“国际某机构”向香港一印刷有限公司下订单,由东莞一印刷有限公司印刷,从香港中转出口至荷兰。·郑州海关查获的“问题地图”,则由深圳某印刷厂印制,又冒用深圳某进出口公司名义,准备出口至德国。“国外客户”、“未经审核”、“出口境外”……一些国内涉事公司就这样不假思索地接受了订单,原封不动地照图样生产,企图蒙混过关。地图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版图,描述着国家的领土范围。当我们在谴责国外企业或机构悬挂张贴“问题地图”的时候,却何曾想到,有些“问题地图”的原产地竟然就在国内?!对此,不少网友用激动的言词表达着自己的愤怒:从源头上整治“问题地图”
事实上,除了出口境外,近年来“问题地图”也屡屡出现在国内市场上。
2018年1月,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通报8起“问题地图”典型案件,它们或在广告中被使用、或被登载在网络上、或用于地球仪制作,甚至有的已经被出版社出版。这些“问题地图”,通过网络、有关商品等载体,广泛传播,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。新华社2017年9月的一篇报道指出,2012年以来,我国地图市场快速扩张,每年公开出版的地图约2000多种,近3亿册幅。市场庞大、生产主体繁多、人员结构复杂,是“问题地图”现象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。正因如此,近年来国家开始重点从源头上整治“问题地图”。
整治的第一步,即是从“定规立矩”开始。相关资料得知,中国早在2006年8月1日便施行了《地图审核管理规定》;为加强地图管理,2016年1月1日又施行了《地图管理条例》;2018年1月1日施行新修订的《地图审核管理规定》。这些规章制度明确规定:我国实行地图审核制度,向社会公开的地图,无论境内使用、境外使用,或是境内人员在境外出版,都应当报送有审核权的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审核。严格规范的同时,排查也在一刻不停地进行中。